由广州艺术博物院主办的“时代·印记——院藏版画作品展”,于2012年3月8日至10月31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。
据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陈伟安介绍,本次展览展出我院所收藏的20世纪50至60年代的版画作品53件,这些作品浓缩了那个时代的激情、理想和愿望,记述了版画创作者在那段岁月对中国社会理想、历史人生和视觉艺术的理解,成为那段岁月里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记忆。包括杨纳维、黄新波、赖少其等名家的作品。
中国版画有千年的悠久历史,20世纪30年代,鲁迅先生倡导的新木刻运动,揭开了我国现代版画创作的新一页。版画艺术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地位,中国的创作版画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实践活动,不可避免地烙上了时代背景中的各种社会印记。影响版画创作的各种社会因素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政治。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至60年代的版画,内容主要为展现新中国的建设的风貌,题材更多的是以风景、场景为主。在此期间创作出了一批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版画作品,将建国前版画的战斗品格,转换成以歌颂为基调的浪漫情怀,使作品呈现出审美欢愉和雅化趋势。
由于版画的社会功能的转型,新兴木刻艺术从批判社会时弊转向讴歌社会主义新建设,转变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和催动人民奋进的号角,从而焕发出新时代的生命风采。20世纪50至60年代的版画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,对生活源泉的重视以及对群众欣赏水平的适应,因而这时期的版画创作,大多具有明确的思想主题,浓郁的生活气息,通俗易解的表现形式,使版画能拥有更多的观众。
展览中展出了赖少其创作的《黄山后海》、《陈毅吟诗》、《淮海战歌》等作品。这三件作品均是一批两米高、一米宽整件的大型套色版画,是1959年赖少其从上海调到安徽工作以后,特别组织了师松龄、陶天月、林之耀等一批中青年版画家一起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的,充满生活气息,内容丰富、气魄宏伟、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安徽地方特色。这么大而不必拼接的版画,是当时全国独有,历史上罕见的。这几幅版画作品运用和创新传统徽派版画艺术,吸收西洋画的瑰丽色彩,构思新颖、造型准确、场面广大、形式创新,具有民间和地方特色,被美术界称为“新徽派版画”。